查看原文
其他

35到74岁:他拍了一辈子火车,在车厢中记录中国的时代变迁丨读书者说

2017-08-27 方艾青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



王福春常说自己是“离人最近”的摄影师。


他将车厢视为一个“微缩的小社会”。39年了,他搭乘火车来往于神州大地,穿梭于列车车厢之间。旅途生活、人生百态,被定格在他的作品里,历久弥新。


今天,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王福春的镜头,再次登上90年代的绿皮火车,去看看那些“火车上的中国人”。



“火车上的中国人”是王福春最负盛名的纪实摄影系列作品,也是他坚持拍摄最久的主题之一。


1977年,在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做工会宣传干事的王福春,因一个给劳模拍宣传照的机会,偶然拿起了一台双镜头的海鸥相机,自此踏上摄影之路。1978年起,作为铁路职工的他开始拍摄铁路。


摄影师王福春


“我是铁路职工,坐火车不花钱,随便坐。到后来有一张免票更是让我跑遍全国。我利用坐车机会看到很多车上的故事,也是一种无意识状态,就都拍下来了。”


久而久之,王福春渐渐意识到,自己的作品可以勾勒出一条铁路发展、时代变迁的历史脉络。于是,这个专题他坚持拍摄了近40年。他见证了蒸汽火车(the steam locomotives)、绿皮火车(the green diesel units)的退场,也见到了动车组(the electric bullet trains)的启程、迭代与提速。


如今,74岁高龄的他仍抓住每一次外出参展、讲学、参加活动的机会乘火车、拍故事。



2001年,《火车上的中国人》首次结集出版。据王福春回忆,至今共出版过5个版本,其中包括一个英文版本。


今年8月出的新版,绿色封皮,像极了80、90年代的绿皮火车,王福春很喜欢这样的安排。


《火车上的中国人》 

作者:王福春

版本: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
2017年8月


The 1990s was a decade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 thanks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-up policy. It was also the period when Wang’s works became mature, exhibiting aesthetic and historical value.

上世纪90年代,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,我国经历了(经济与社会)迅速发展、飞快变革的十年。这个阶段亦是王福春认为火车上的故事最多、其作品最成熟的阶段。他的摄影逐渐兼备了美学与史料价值。


翻开摄影集《火车上的中国人》,90年代的时代特征跃然于影像间:


绿皮火车还未实行对号入座,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争先恐后地往火车里挤,为了求快有的便爬窗进入。


1994年 哈尔滨站


1995年 兰州站


一位上车后无座的乘客甚至躺在了硬座的椅背上,为保持平衡,用手紧抓着行李架。


1995年 武汉-长沙 


那时,商人用起了大哥大。


1994年 沈阳-大连


时髦女人烫了发、穿着印有莱昂纳多·迪卡普里奥(Leonardo DiCaprio)头像的T恤。


1998年 哈尔滨-吉林


软卧车厢的一张小桌上,一只馋嘴的宠物狗直勾勾地盯着眼前吃泡面的小姑娘。90年代,宠物尚能被带上火车、与主人待在一块儿,而如今,这样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。


1995 齐齐哈尔-北京



影像是黑白的,人情是彩色的。


王福春一生最崇拜作家,“高尔基曾说,文学即人学。我觉得摄影也是一样的。”在王福春的作品里,火车上的乘客们相遇、离别、吃饭、睡觉,阅读、打牌,独处、交谈。真实的生活场景、生动的人物表情,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被复刻在那一瞬间,而他也认为,只有五味俱全了,人生才能圆满。


The carriages in the 1990s could be crowded, muggy and smelly, yet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ssengers neutralized the bitterness.

90年代的卧铺车厢拥挤、闷热,散发着汗臭味,但人们之间的互动中和了这种苦闷。


绿皮车厢里,人们对面而坐。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,他们聊天、打牌、分享烟和酒、逗逗邻座的小朋友。


1994 北京-沈阳


1996 广州-成都


1999年的一节卧铺车厢里,乘客们一字排开、集体做广播体操活动筋骨。


1999 北京-乌鲁木齐


上世纪末,火车成为“流动中国”的标志之一。中国人大多乘过绿皮火车,对那段经历有着充分的共鸣。加上了“回忆滤镜”,那些看似痛苦、煎熬的时刻,也因相互间的人情味儿而弥漫着幸福感。


A young woman looks deep into her lover’s eyes as they hold together in a narrow bed, sharing one blanket, in a sleeping carriage of a train from Guangzhou to Chengdu.

一辆由广州开往成都的列车上,一位年轻姑娘深情注视着他的恋人。他们合盖着一床毛毯,窝在卧铺车厢狭窄的小床上。


热恋中的人们,一个眼神就足以动人。


1996 广州-成都



“幽默摄影”是王福春经常提起的概念,有趣也是他取景的一条重要标准。


他说:“(我搞摄影)之前是搞美术、搞宣传。我最喜欢漫画,把它融入到摄影作品里。我拍的全是故事,有情节、或者好玩儿的。”


有看不见人的车厢:


1996 北京-呼和浩特


有集体在化妆的:


1996 广州-成都


有秀婚纱照的:


1998 哈尔滨-齐齐哈尔


也有缩脑袋搞怪的:


1995 西宁-格尔木


初次见到王福春的人,往往会惊讶于他的热情、活力,丝毫看不出眼前这位摄影师已经年过古稀。


幼年失去父母或许曾为他的人生抹上一层灰色,但在铁路工作的哥哥嫂子悉心抚养他成人,“逼”着他考铁路司机学校,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下最初的基础,也从此结下了他与铁路的不解缘分。


实际上,王福春早年也拍过东北“雪乡”和东北虎,都收获了很多名气,但后来都舍掉了。


他说:


“这个世界太大了,不可能都属于你。我就觉得属于你的,你把它抓住,不放,耕种好,丰收了,就赢了。”



“人这一生只能做一件事,我选对了。”


原因之一,能把兴趣做成事业。为了专心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,王福春多次拒绝提干,还提前了五年退休。


“我觉得我不退下来,有些耽误我拍照片。那时候已经什么都不想了,就是退下来就解放,解放以后我就可以拍自己的照片。”


原因之二,成为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录者。“没成想铁路发展那么快,把我给成全了。”


“我的影像,不是拍得很好的,但是今天看来不好都成好了。它已经成为不可复制的历史了,而且通过这些图像可以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。作为一个摄影师,我很幸运在这里面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

1995年 武昌-南宁 小朋友站着睡着了


1996年 广州-成都 卧铺车厢里拉二胡的姑娘


聊聊


8

27


今日话题:


你喜欢坐火车吗?你对中国最早的火车有着怎样的记忆?在一节节车厢里,留下过怎样的故事,让你一直念念不忘?



福利时间



点赞数最高的前3名读者

将获得一本CD专属笔记本

截止时间:8月28日中午12点


PS:因为最多只能有100条留言入选,所以大家要抓紧行动,但是你们的留言双语君都会认真看的~


部分内容引自新京报书评周刊《火车上的中国:喧哗躁动甚至鸡飞狗跳的故事场》、腾讯新闻·大师栏目第54期《王福春:火车是个社会》、China Daily 20170814 Lensman’s track record


编辑:左卓





推荐阅读


哈佛8位医学博士后集体回国!是什么吸引他们来安徽当“岛民”?

这是本超好玩的书:六个瓶子,六种饮品,你喝的都是历史!丨读书者说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